六库全书 > 玄幻魔法 > 巴伐利亚玫瑰 > 毛奇元帅 2 —by:顾剑

毛奇元帅 2 —by:顾剑(1 / 1)

()四。1866年普奥战争

普丹战争以后,威廉-俾斯麦-毛奇这个决策铁三角正式成型,如果以三驾马车来比喻的话,这可是三匹老马了:到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式建立的那一年,威廉一世74岁,毛奇71岁,俾斯麦最年轻,也已经56岁。那个时代人们的平均寿命没有现代那么长,可是这三位都出奇地长寿:威廉活了91岁,毛奇也是91岁,俾斯麦享年83岁。这三匹识途老马,一点也没有老年人的暮气,是他们把普鲁士王国这架新车,拖入帝国时代。

在这三驾马车之中,最具有统一的决心和意志的,是俾斯麦。对德意志统一的目标和手段,他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奥地利,俾斯麦要将它排除出统一的德意志之外,威廉国王本身对统一倒没有那么坚决,尤其在对奥地利问题上,国王本人直到战前都是反对开战的,这也难怪:第一帝国分裂了1千年,而在最近三四百年中,皇帝一直都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担任,传统上,奥地利可以说是德意志兄弟的大家长。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至于毛奇,他是职业军人,仅是从专业的角度提供意见,对政治不过多参与。当然,现代很多著作把毛奇和俾斯麦的几次争吵,作为军事和政治相关和对立的经典案例,实际上毛奇和俾斯麦争吵的时候有限,而且多是在普法战争和第二帝国建立以后(普奥战争结束的时候也算一次)。一般来讲,毛奇在德意志统一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工具性的,他所提供的意见,主要是从军事角度某一个政策可行或者不可行,如果可行,需要多长时间。其它的,由俾斯麦决定。普鲁士真正全面滑向军国主义,那是1890年俾斯麦被罢免以后的事情。

1866年之前,毛奇的对奥地利作战计划业经数年的反复推演,在正式开战前75天的文件中,毛奇已经预见了这个战争的全过程。他的计划,建立在“分散行军,集中作战”这个基本原则上。普军有意分散兵力,以波希米亚(今捷克)境内的奥军主力为目标,一半普军从普鲁士出发,入侵萨克森,再从正西方向接近奥军主力。这部份普军分两个军团:腓特烈-威廉亲王的第1集团军以第3第4两个军为主力,共9万3千人在北,Bittenfeld将军(后来是元帅)的易北集团军4万6千人在南,负责掩护第1集团军侧翼和防守萨克森。两个集团军向东齐头并进,从正面抓住奥军主力。主要打击力量,是从北面西里西亚出发的第2集团军3个军11万5千人(近卫军、第1和第5军),由普鲁士王太子指挥,希望由北向南,侧击奥军主力。这个分进合击的计划,风险在于兵力分散,正面普军两个集团军加起来没有奥军的力量强,奥军占有内线作战的优势,有可能向西首先击破正面普军,直接攻击柏林。毛奇经过计算认为,这是个可以接受的风险,他赌的是1,奥地利军队动员和集结速度慢;2,正面普军两个集团军有能力在北面第2集团军赶到之前顶住奥军主力攻击。

宣战之前的6月2日,对普鲁士总参谋部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刻。这一天,国王命令,毛奇有权向各集团军下达作战命令,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总参谋长成了实际上的军队总司令。6月8日,毛奇晋升步兵将军(二级上将)。按照后来普鲁士德意志军队传统,各级参谋长可以代替军事主官下达作战命令,无论由主官或参谋长下达的命令,效力相等,所引起的后果,由主官和参谋长共同分担。而参谋长的军衔比各级主官低得多,如果军长是中将,军参谋长可能仅仅是上校军衔。这跟中**队不同,在解放军,参谋长是副职,军参谋长的军衔和地位是副军级,本身资历就高于各师长。为什么德军总参谋部会形成这个传统?笔者觉得是两个原因。其一,德国的各级组织当中(不仅军队,政府和公司也一样)权力的主要来源不在个人的声望和资历,而在于他所在位置的权责契约。换句话说,只要你坐在这个位子上,别人服从的是这个位子,而不是你个人。在东方文化中,权力更多来源于个人,无论你坐在什么位子上,个人资望不够,那叫做“沐猴而冠”,你指挥不动任何部下。这是文化的不同,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但是它的引申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选拔人才不仅要看个人才干,也要注意兼顾资历,否则脱离社会文化实际,会有后患无穷。其二,德国文化尊重专业技术知识,这跟中国和美国都不同:现代美国的政府和大公司是律师企业家这些文科精英掌握,而德国更注重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在19世纪普鲁士的历史背景下,参谋军官受过全面完整的技术知识培训,是军队里的专业人才,而当时军队指挥官的选拔,还要看家庭背景,越高级的将领,往往越缺乏完整的专业技术知识,比如几个集团军司令官,大多是亲王公爵。他们必须依靠专业参谋长的辅佐。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二次大战。在德军传统下,指挥官如果是天才固然最好,如果指挥官能力不足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有一个能干的参谋长。

普奥战争的全过程几乎完全按照事先的预想发展,唯一在战略上出乎毛奇意料的,是奥军比他想象的还要消极,奥军总司令贝纳德克元帅(Benedek)从来没有以主力直接突击柏林的打算。富勒在经典巨著“西洋世界军事史”里,认为毛奇完全不知道奥军主力的位置,放任三个集团军各行其是不加指挥,当时普军确实不知道奥军主力的具体位置,但是对富勒这一评价,我有不同的看法,在文章末尾会详细解释。

先说次要战场。6月16日普鲁士对黑森-卡塞尔(hessecassel)、汉诺威(hanover)、萨克森宣战,这几个德意志小邦不是主战场,但都是支持奥地利的。汉诺威军队总共两个师1万9千人向南撤退,普鲁士的法尔肯斯坦(falkensten)将军没有执行毛奇事先快速解决战斗的指示,追击缓慢,让汉诺威军站稳了防御阵地。毛奇连下4道命令让法尔肯斯坦火速进军,法尔肯斯坦根本蔑视毛奇的权威置若罔闻,第5道命令毛奇动用国王的名义下达,仍然不管用。毛奇干脆越过他,直接指挥他属下的各个师长。但是flies将军的师又求战心切,不按毛奇指令会合其它两个师,独自向汉诺威军既设阵地发动冲锋,结果被完全击溃。但是汉诺威毕竟兵少,没有几天功夫,汉诺威、黑森被普鲁士占领,巴伐利亚军队只顾专心守土自保,无法干涉主战场作战。另外,在北方,普鲁士向奥地利驻守的荷尔斯泰因进军,加布伦茨将军率奥地利第10军经汉堡和其它德意志中立地带向奥地利撤退,普军未发一枪,在荷尔斯泰因以军乐队欢送。

主战场上的决定性战役是柯尼格拉茨会战(koniggratz),亦称萨多瓦会战。在战役之前,普鲁士并不知道奥军主力的确切位置,但是毛奇对此有一个基本估计,命令西、北两路普军向心进攻,预定在gitschin会师捕捉奥军主力决战。从正西方向开进波希米亚的普鲁士威廉亲王第1集团军为了等待易北集团军赶上,进军速度一度缓慢下来,毛奇马上催促继续进军寻找奥地利主力。从正北向南进军担任侧击任务的王太子第2集团军,行动坚决迅速得多。边界附近几场交战的主角,都是第2集团军。

6月27日,第2集团军的近卫军、第1军、第5军南下,第5军军长斯坦梅茨(steinmetz)部下的1万普军,在纳奇德(nachod)遭遇拉明将军(ramming)奥地利第6军2万1千人。奥军经过一夜23公里急行军刚刚赶到这里,第1旅6千奥军马上投入进攻,仰攻普军已经占领的山头,普军以6个“半营”1千人顶住奥地利的冲锋,奥地利接着投入第2旅再攻也拿不下来,到中午奥地利士兵已经24小时没有吃东西了,疲惫不堪,锐气再衰三竭,下午1点拉明将军全军到达战场再次发动进攻,但是普军第5军主力已经赶到,正好迎头逆袭,奥军大乱,损失7372人。普军损失1120人。这一仗已经证实了,新式步枪使得进攻敌人预设阵地成为一种代价高昂的行动。

同日,在纳奇德以西20公里的陶特瑙(trautenau)城,普军博宁将军(Bonin)的第1军一部11个营刚刚进驻小城,居然忘记侦察和警戒,正好刚刚从北德意志荷尔斯泰因转移回来的加布伦茨将军奥地利第10军2万1千人赶到,先头旅占领城外高地掩护军主力展开,第10军主力1万2千人在72门大炮的掩护下,向普军发动突然进攻。普军出其不意,后卫顽强抵抗,最终不得不撤出陶特瑙。是役,奥军损失5千人,普军1300人。普鲁士的博宁军长完全不称职,他先是跟部队失去联系,然后又不和友邻和上司打招呼,擅自撤出十几公里,致使右邻普鲁士近卫军、左邻第5军的侧翼暴露。集团军司令王太子不知情,按照毛奇一向灌输的作战原则,以为博宁会自动吸引住奥军第10军,于是下令近卫军前出,包抄奥军后路,发动钳形攻势。这一招误打误撞,倒也救了第1军,奥地利加布伦茨将军眼见可能被合围,马上主动后撤。后来博宁将军被撤职。

翌日,取得纳奇德战役胜利的普鲁士第5军继续搜索前进,占领小镇skalitz外围的山林高地。这里离一百年前腓特烈大帝时代的几个著名战场,莫尔维茨、索尔、洛伊滕、霍亨弗里德堡、李格尼茨(所有这些战役的详情见本系列第4篇“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战役”),距离都在几公里之内。在此驻守的是奥地利利奥波德大公的一个军1万7千人,他们拼命要把普军从周围山头赶走,结果又发展成了毛奇最想要的“战略进攻战术防御”的形势。奥军在普军防守面前,两个进攻团1小时之内被打倒3千人,二梯队增援5个营从另一方向进攻,结果要在普军一个团防守下穿越一片开阔地,又是损失惨重。这次战役使奥军损失5500人,普军损失1365人。

所有这些小规模的战斗,毛奇本人并不直接插手。他所焦急的,是在哪里能够找到奥军主力。现在看来,在原定会合地点是不可能捕捉奥军贝纳德克元帅了,毛奇连连下令西方向的第1和易北集团军加快前进速度,搜索奥军,并且向各集团军下令改变会合地点推迟会合时间,他所要的,是恰到好处的分进合击,而不是普军主力拧成一股绳跟奥军主力对冲。7月2日,毛奇向第1集团军司令威廉亲王下令,向柯尼格拉茨方向搜索前进。深夜,普军第7师的侦察兵发现当面山谷里集结了奥军4个军的兵力,事实上,普军终于发现了集中在一起的奥地利整个北方军团21万大军,柯尼格拉茨大战,亦称萨多瓦战役,于7月3日拉开帷幕。

深夜,当毛奇获知奥军主力出现,从床上一跃而起,用冷水洗过脸,急忙返回指挥中心,他的第一个决定,是命令北面王太子集团军火速赶上来,按照预定计划侧击奥军。正面普军两个集团军不等他的催促,马上发动进攻,南方易北集团军的7个营首先获得成功,逼退奥军南方掩护兵力。中央第1集团军的进攻遭到奥军顽强抵抗,奥军占据兵力优势,炮火猛烈,牢牢守住通向萨多瓦的山坡,普军根本攻不动。集团军司令官腓特烈-威廉亲王请求先撤下来整顿队伍,被毛奇一口回绝,稍后,毛奇又撤销威廉亲王动用集团军总预备队,曼施泰因的第3军的命令。毛奇牢牢控制着局势,既不让正面普军退,也不让全力进攻。他在等待来自北方的致命一击。同时,奥地利总司令贝纳德克元帅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正西的激战上,战况令他满意,奥军击退普鲁士的进攻,贝纳德克元帅亲自赶往第一线,该是乘胜发动反攻的时候了。中午时分,北方王太子第2集团军,以加特林根(gartringen)指挥的近卫师为首投入总攻。经过多年的规划和测算,毛奇在山顶上一看到北方普军前进,马上就知道,这一仗赢定了。果然,奥军受到两面夹击大乱,在混乱中,奥地利第1军发动反冲锋,在20分钟之内就伤亡1万人,几乎被打残,可是这次反攻争取了时间,奥军近18万人在被完全合围之前从夹缝中撤出。柯尼格拉茨会战,奥地利损失4万5千人,普鲁士损失1万人,大获全胜。

这场战役之后,奥地利丧胆,请求停战。原先不愿意开战的国王,现在主张一鼓作气拿下维也纳,毛奇从一个军人的角度,当然也希望宜将剩勇追穷寇,不给奥地利喘息的机会。但是俾斯麦是政治上的掌舵人,他的眼光远大得多:原本将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统一的目的已经达到,普鲁士下一个对手迟早是法国,他不想给普鲁士造成一个死敌。所以在俾斯麦坚持下,普鲁士只是兼并了荷尔斯泰因,没有占领奥地利本身一寸土地。但是普鲁士获得了黑森卡塞尔、汉诺威、法兰克福等德意志诸邦,普鲁士的盟国意大利也获得了原本是奥地利领地的威尼斯。

下一个,该轮到法国了。

五。1870年普法战争

1。战前运筹

普奥战后毛奇声望日隆。1868年,毛奇在西里西亚的kreisau买了一栋房子安家。这个地区二战以后属於波兰,庄园今天还在,但是很荒芜没有任何纪念性的东西,波兰人当然是痛恨普鲁士德意志军国主义的么。1867年毛奇的妻子玛丽患肺炎死去,他们结婚26年但是没有子女。毛奇埋葬了小自己25岁的妻子,此后24年的生命中从未再婚。

普法战争和普奥战争之间的4年,毛奇领导他的总参谋部一直在不停地研究对奥战争中积累的经验教训,而且从未停止过对法国战争计划的修订。普鲁士常备军从8个军扩展至12个军,共27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当时能够阻止德意志统一的也只有法国了,法国当年在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时代一次次不断地跨越莱茵河入侵德意志,至今对南德莱茵诸邦还保持着极大影响力。1870年普法战争之前法国皇帝是拿破仑三世,他是伟大的拿破仑皇帝的侄子。当时的情形,跟二战1940年西线战局之前非常相似:一边是用现代军事理论和方法武装起来的精良军队,一边是号称欧洲最强却老大自居效率低下的傲慢大国。就武器装备而言,在普丹战争中,丹麦仍然用的是老式步枪,而普奥战争中,原本奥地利其实是欧洲陆军最早装备新式后装步枪的军队。1859年奥地利跟法国在北意大利作战,不能熟练使用新式装备的奥军,败给了沿用先步枪齐射再刺刀冲锋的旧式战术的法**队。奥地利错误吸取了教训,又回到以前的老路上去,所以在1866年普奥战争中,装备和战术上反而不如普鲁士。而1870年法国与普鲁士的对比,没有1940年那么分明。法军装备的新式步枪比普军的射程更远更精良,而且法国有秘密武器:机枪。当时枪的射程比炮远,而机枪更是威力强大的新式武器。普鲁士只是在大炮方面比法军要强。但是跟1940年一样,双方真正的差距,在於军事思想和组织。法国没有普鲁士参谋军官优先提升的规定,她的总参谋部里,尽是些无能怠惰的混事之徒,不要说象普鲁士那样精心计划组织未来战争,就连平时军需供给这些基本事务也做不好。

1868年西班牙兵变推翻女王依莎贝拉二世,西班牙人在选择国王的时候,1870年考虑霍亨索伦家族在士瓦本的远亲利奥波德亲王,法国自然担心350年前哈布斯堡家族拥有德意志和西班牙王位包围法兰西的形势重演,提出强烈抗议。普王本人对自己亲戚继承西班牙王位倒并不热衷,宣称不予支持。法国不依不饶非要威廉国王明确提出保证,这在当时看来,是对贵族荣誉的侮辱,普王一口回绝。首相俾斯麦和毛奇早就想与法国开战,俾斯麦稍稍改动语气的一封拒绝电报“埃姆斯电报”,轻易地激起高卢雄鸡万丈怒火,在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情况下,头脑发热的法国民众要求皇帝惩罚普鲁士人。普法战争正式开始。

毛奇四年来等的就是这一天。普鲁士总动员计划经过多少年研究和数次实施,已经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20天之内38万5千普军全部完成动员集结,象钟表一样准确无误,一天不多一天不少。普军野战兵团分为三个集团军,从北到南依次是:斯坦梅茨(就是普奥战争中第5军军长)第1集团军6万人,下辖7、8两个军和1个骑兵师;王侄腓特烈-威廉亲王的第2集团军13万人,下辖3、4、10三个军,近卫师和两个骑兵师,王太子第3集团军13万人,下辖普鲁士5、11军和巴伐利亚第1、第2军,符腾堡师、巴登师。国王和毛奇指挥的总部驻扎在美因茨(mainz),直接控制普鲁士9军和萨克森12军组成的6万人的预备队。

毛奇预料,法军会首先发起进攻,而且进攻方向一定选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尤其在斯特拉斯堡(strasburg)附近渡莱茵河,因为这里是法国东南的一个突出部,直接面对莱茵河东岸德意志土地,两百年前就是杜伦尼元帅与帝**队交战的地方。同时根据法国铁路的情况,毛奇轻易就可以计算出,斯特拉斯堡铁路没有能力集结全部法军主力,有一多半法军(15万)应该在斯特拉斯堡以西靠北一点,法国腹地的梅斯下车集结。这样,法军梅斯集团和斯特拉斯堡集团势必被孚日山脉(vosges)分开。毛奇把他的三个集团军集中在梅斯和斯特拉斯堡当面的莱茵河背后,并不主动进攻,因为他要孚日山脉隔开法军,不想让山脉分隔自己的进攻部队。而一旦判明法军进攻方向和兵力,普军可以集中兵力击败分开的法军,而后向巴黎总方向进攻。毛奇总的原则是:在哪里发现法军主力,就在哪里集中力量击败它。至於具体怎么做,毛奇不管,因为多少年来,他已经灌输给普军相同的战役原则:先接敌的部队努力钉住对手,其他部队只要听到炮声就会主动靠拢,然后从侧翼后方包抄敌人。战场上,每一个普鲁士军官都会这么做。

当时的法军,战争经验比普军丰富,普鲁士在丹麦战争之前50年没有打仗,而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战胜俄国,在远东与中国清朝交战,在意大利击败奥地利,还有北非的殖民战争,可谓打遍天下。象巴赞(Bazaine)、麦克马洪(macmahon)这些元帅,一个个都是经过战火考验,功勋卓著的人物。但是战争经验,如果没有头脑进行总结提高,是没有用的,这个头脑,可以是个别统帅的天才头脑,而在现代,则是总参谋部这个“军队的大脑”。法军缺乏的,恰恰是这个头脑。

从总动员开始,法军上下就经历无休无止的噩梦:一名典型的法国士兵,可能住在里昂,他要去北非阿尔及利亚领取装备被服,然后抱着这些东西,去法国西南布列塔尼半岛报到,再集合开向法国东北部的夏龙。结果是,将军找不到部队,士兵找不著枪支,要塞找不著弹药,兵团找不著食物。法军的战争计划,和毛奇的预料如出一辙:麦克马洪元帅的集团军集中在斯特拉斯堡突出部,巴赞元帅的莱茵集团军13万5千人集中在梅斯,不久由拿破仑三世亲自指挥。另外,在梅斯以西再向法国腹地90英里的夏龙(chalon),还集结了预备军团。

巴伐利亚玫瑰_巴伐利亚玫瑰全文免费阅读_毛奇元帅(2)—by:顾剑更新完毕!

最新小说: 凤九儿战倾城 慕安安宗政御 宋倾城郁庭川 望门庶女(全本) 名门嫡姝 战神狼王于枫 至尊仙道 永恒武道 与君AA 刘玥甄六兮寅肃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