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库全书 > 其他类型 > 带个陶罐去扶贫 > 第一百一十四章 引才引智

第一百一十四章 引才引智(1 / 1)

第一百一十四章引才引智

郑畏听得如醉如痴,自己的脑洞还是太小了,有些小巫见大巫的感觉。

王青年老师不甘示弱,也接过激光笔,在富家涧的新生美术学校和东山艺术学院的写生基地处,选取了两处山坡地。

“这里已经建设了两处艺术学校,不如再引进东山农业大学和林业职业学院两处大学,把这儿直接搞成大学城。”

他说完这话,看看张挺,还有些意犹未尽,继续补充到:

“大学城带来的人才和智慧,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更具后劲和带动。”

郑畏听着王青年老师的话,脑袋里很是对自己恨了一把。

人才,只记得给公司里招聘人才。胸怀还是有些小我啊。

九家涧的生态开发更需要引才引智,此时王青年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还有国学高研班,完全可以依托寺庙的重建,搞一所国学修习基地,完全可以啊。

胡温伯老师和省城周易大师的形象,一一浮现出来。

立即行动,抢占先机。

先把合作办学的事情定下来,东山艺术学院与东山师范大学,都不能放过。

至于东山农业大学,有白师叔这位大教授做后盾,直接依托古意茶和原中果,合作办成农业职业学院。

先得想办法,把胡温伯老师给挖过来。

正当郑畏思考着这些问题时,孟宪友安排徐杰把郑畏带来的规划图纸,直接标注上各级领导的意见。

望江市文化旅游局梁局长向张挺厅长和王青年老师表示感谢后,也谈了几点意见。

他是从操作层面上,去谈的。

望江市一位在新加坡的华侨准备回乡投资旅游业,已经达成到九家涧重建寺庙的协议。

至于山区环山路,作为单独项目,从山区扶贫开发、森林防火和旅游业发展多个角度,支争取上级支持,资金的筹集,应该不成问题。

他讲到高市长规划的临港开发区,已经报到省里审批去了。

如果临港开发区被批准,省里也会补助基础建设资金。

望江市本来就想打开临江的物流通道,还会修一条市内的一级公路。

到时候,九家涧生态开发园区纳入临港开发区,重点开发建设是必然的。

张挺厅长对九家涧的整体规划非常关心,估计一天跑不过来。

他跟厅长请示后,直接让手下的处长带着专来团队过来,进一步勘测设计。

追求完美,但是事情的发展,从来就没有一定之规。

溶洞和寺庙的新发现,让张挺也很振奋,深入调研后,他还会有更多的想法。

王青年老师家中有妻有子,不敢耽误归期,独自返回省城,还没忘把郑畏的画搞带上,帮着请专家再修订一下。

还保证找雕塑专业的老师,争取给做出几尊石佛造像来。

郑畏闻听,喜不自禁,给了王老师一个大大的拥抱。

当然车的后备箱也必须装得满满的,学生孝敬老师,谁也说不着。

张挺厅长在梁局长和孟宪友的陪同下,对九家涧实地调研。

动用了数量越野车,因为省文化旅游局的专业团队一起调研。

郑畏去接望江市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市长郑克爽,也算是高市长给他的福利。

“有什么要求,可以直接提出来。只要郑市长同意,我就签字。”

高市长还透露了一点,临港开发区成立,郑克爽会兼任书记。

至于后面的话,就不便说了。

郑畏心知肚明,老前辈又要给自己压担子了。

可是东山艺术学院的分院更让郑畏心动啊。

目前,只好忍痛割爱,先把九家涧生态开发园区搞起来。

更重要的,是让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富起来,钱袋子鼓起来。

当郑克爽副市长问起郑畏扶贫事宜来,郑畏把情况全部介绍了一遍。

郑克爽副市长并不分管扶贫工作,对当地的扶贫工作关心,看来他对担纲临港开发区的事,心里早有底了。

“在搞好产业扶贫的基础上,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必须扶贫到位,精准脱贫。”

郑克爽副市长的话,让郑畏对扶贫的事情更加上心。

他回应到:“精准扶贫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我们对有条件的村庄实行了集中供养,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和集中娱乐活动。”

郑克爽副市长对这种方式非常感兴趣,提出来适时单独调研。

郑畏心里有底,就让郑克爽副市长看陈家涧和七老岭。

陈家涧依托编织厂进行集中供养。

七老岭是撤换掉原村支书周大刚后,新任村支书周玉先从城里返乡,专门组织群众,成立了蔬菜公司。

他们依托蔬菜公司,让力所能及的老人帮助分捡蔬菜,进行精包装,直供城里。

经过分捡的蔬菜价格提高了不说,还从地里直接到供应点上,避免了中间环节上的污染。

愿意分捡蔬菜的,都会有一份收入,作为零花钱。

原来想干活,没活干的老弱病残,也找到了自身价值,活得更有精气神了。

调研旅游业,顺道加上扶贫养老问题,是郑克爽副市长的重要行程。

张挺厅长见到郑克爽副市长后,都是老熟人,也不客气。

两位主要领导就单独进行调研,其余旅游部门的人员进行专业调研。

张挺副厅长实际上,也是想看看郑畏在九家涧做的工作情况。

毕竟是他推荐上的文化旅游后备干部,如果郑畏愿意参加选调,可以直接考选省文化旅游局。

张挺存了这份心思,却没让郑畏知道。

当他们调研到陈家涧时,才提出来去看集中供养的情况。

郑畏一直陪着郑克爽,郑副市长一直没见郑畏打电话,刻意安排什么的。

直接到了编织厂,看过编织产品,又看生活区。

食堂和老年人的住房,除了行动不便和眼神不济的,都在院子里,有说有笑地编织些小东西。

一位老人看到郑畏,还高兴地举着手里刚刚完成的一只蜻蜓苇编。

“小郑,你看我编的是不是好看多了?我现在一天能编十几只呢。”

他瘦削的腮帮,说话时一鼓一鼓的,干瘦的手指灵活地拿起一根苇蔑,就要编给郑畏看。

“陈大爷,你慢慢编就行,不急的。编多编少无所谓的。”

郑畏安慰了老人一下,不让他急着表演编织手艺。

“这可是个乐趣,编熟练了上瘾,越编越来劲。”

老人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手指灵活地把苇蔑打结穿织,很快一只蜻蜓的模样就成型了。

边上,一位老奶奶扁扁嘴,把自己笸箩里的二十只蜻蜓苇编,举给老头看。

“看,把你美的。我比你编得又多又好,不没说呢。”

张挺与郑克爽相视一笑,在郑畏陪同下,去看食堂。

食堂的饭菜,与编织厂的工人一样,样数不少,还单独为老人熬了粥。

出来时,遇见一位坐在房门口看其他人编织的老人,眼睛里充满了渴望。

郑克爽副市长问她,“老大娘,你在这里好?还是在家里好?”

“当然是这里好,呆在家里头一个人,吃喝都不方便。在这里,看看老邻居编编苇子,心里舒畅。只可惜我手指不能弯了,编不了了,如果能编,那样更痛快。”

老人快言快语,把郑克爽几个人打量了一遍,继续说:“有吃有喝,有人照顾,有人作伴,到哪里找这样的好日子。”

她终于看到在众人后面的郑畏,招招手,“小郑,过来,我跟这些干部说说你的好。”

郑畏被老人说得直摆手,没有上前。

“这小郑忙前忙后的,才把村里的苇编厂给建起来,也把我们这些老废物给养起来,更是让我们能废物利用。”

老人不管郑畏上前不上前,拉着张挺厅长的手,一个劲地夸郑畏。

张挺跟老人聊了一会天,才离开。

郑畏被老人们夸得不好意思,早就上车躲了。

到了七老岭,新任的村支书周玉先早在蔬菜公司门前等着了。

他刚上任时间不长,与其他村支书和九家涧党委里的人热络着呢。

打听到有大领导来调研,早就期待着见上大领导,还专门安排了拍照和摄像的。

他在城里做过商业经营,对宣传推介非常重视。

郑畏没跟他讲过,他肯定是通过陈家涧的王大力打听到领导们调研什么了。

“入乡随俗,由他去吧。”

张挺看郑畏面色上不太自然,知道他对这样的刻意安排并不高兴,随口安慰。

周玉先对领导敬重,对郑畏更是敬重有加,还带着些恭维成份。

“郑书记,我们这里还需要您经常来指导啊。王大力那里您几乎天天都去,我们这里可是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您来,帮着我们早日致富啊。”

当初,撤掉原村支书周大刚时,王浩推荐的周玉先。

王浩提出来“能人治村”,说周玉先在城里经营着超市,也有瓜果蔬菜什么的。

还在王浩居住的小区里购买了楼房,生意做得好,为人处事也灵活。

先是邻居认识了,后来知道王浩在九家涧当着副职,更加热络上了。

时不时地请王浩一家吃个饭,有了新鲜蔬菜瓜果类的,经常送给王浩家品尝。

周玉先在山城城里开了三家连锁超市,成了有模有样的老板,让王浩视为人才。

当看到集中供养的老年人都身体比较健康时,郑畏心里就有了计较。

孟宪友苦于当初从七老岭村里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来,算是引进人才,让周玉先回村先当负责人看看。

不知怎么的,原来不是党员的周玉先很快就入了党,还是在山城县入的。

换届选举时,在王浩的支持下,周玉先当选了村支书。

如此引进人才,其中肯定存在问题。

郑畏见食堂里饭菜样数多得有些夸张,与日常有着极大差距。

这样做表面文章的人,靠不住。

陪着张厅长和郑市长,不便说什么,从面上调研了一下。

如此作秀,触动了郑畏心里的那根刺。

如果村里有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户,没有集中供养,或者扶贫政策没有彻底兑现,就给你好看。

管你是谁。

郑畏临离开七老岭时,看到周玉先堆满笑的胖脸,与周大刚的形象联系起来。

他们是本家,周大刚下台后,竟然死心塌地跟着周玉先后面,帮着管理蔬菜市场。

刚才调研时,周大刚躲在一边瞅着,没有上前。

郑畏可是瞥见他的影子,从他的眼里看到透露出的怨毒。

一路货色,才能走到一起。

最新小说: 我靠着茶里茶气嫁给了豪门大佬 从木叶开始的宇智波琴川 成为反派得不到的黑月光 炮灰王妃今天洗白了吗 谍海偷天 开局签到西游送太乙真人 八零好福妻 九零福运小俏媳 团宠小祖宗九百岁 穿越从语文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