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库全书 > 玄幻魔法 > 园中趣事 > 第五章: 佛说众生

第五章: 佛说众生(1 / 1)

第五集:佛说众生

释加牟尼佛又转而对弥勒菩萨和诸在座的圣贤等说道:“无量寿佛国中的菩萨德行智慧无限,是没有办法表述得清的。还有,其国土如此美好、安乐和清净,你们为什么不勉力行善,又以所积累的善行回报净土,自然会生成往生净土之念,由念引导而往生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的会众,出入学堂,阅读经典,修行佛事,皆乐于长久如此。他们的才能超世,智慧圆融,没有打退堂鼓的,意志没有片刻懈怠放逸;尽管外表看去安闲沉稳,内心却急速地精进不已。心同于虚空,没有一物而又能容下万物,没有边际而又能建立净土,非空非有,适得不落两边的中庸之道。学生们学问精髓,显示在表情上,表里相映焕然成辉,自然而又严整;姿态表情,思维意念收放自如;他们外表端庄,内心正直,身心洁净,没有爱欲贪染;他们的志向誓愿,坚定不移而无缩水;他们所追求的中庸之道,平和中正,永不会误入狭路以至邪道;他们随顺经中言和戒律,自觉接受约束规定,不敢放逸而失足逾界,有如木工操作遵循墨线,循规蹈矩;他们的心所企慕,皆是正真至道,没有其他妄念杂念拂乱,没有什么忧虑之思干扰;他们自然安住于道家无为之中,心志有如虚空无有一物,淡泊安宁不染物欲;以此结成大愿,尽心尽力地前去求索。

再者,这些极乐世界的会众心怀慈悲哀悯,契合世间道德,融洽现象本质,自度度他,均得解脱生死观念。他们任运自然,保守本来善性洁白无染,志向愿心甚为高尚,住于寂定而安然自适,日积月累,便能在一旦之中毫不勉强地契合自然规律,把握根本的道理。这些信众之心如同神奇珍宝,自然之光和自然之色相互渗入、回转变化,超人夺目。那北方大洲自然生出七宝,横空中自然涌现出万物,光明、精妙、明净齐显并现,诸善众好,无与伦比,皆由极乐世界会众的净心生出。他们的智慧学位无有高下,洞达事相没有边际。”

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里的人民德行智慧,又为唤醒听讲的大众说:“你们应各自精进勤修,努力自求真如本心,必得超脱轮回,断除生死,往生到无量清净的阿弥陀佛净土。到那时,顿舍娑婆世界五道轮回,诸多恶道之门自然关闭;这净土法门是最胜之道,虽然易得往生,可秽土修行的人却很少。无数众生得益于佛国毫无逆违往生的性质。

如今大家捐除烦恼,其志应如虚空,净无垢染,勤奋修行,进道增德,便可以在净土获得长生不老,和极乐世界人众一样长寿安乐,生命无有极限。既如此,为什么还要贪著世间俗事俗利,没完没了地忧虑,为世间的世事无常所折磨呢?”

“世间的人们都在计较那琐细无益的世利俗务,大都在世间辛勤劳作,经营生计,以求自给;世间芸芸众生中,无论大人物或小人物,富人或穷人,少年或老人,男人或女人,种种一切之人,都因为贪欲之念长期累积,处心积虑只求一快自己的利益,导致过度的奔波劳碌。没田的要田,没房的要房。没有家眷、亲属、妻室儿女以及没有财物、产业、珍宝、器物的,也都处心积虑,盘算钻营,必欲据有而后心安。没有的人有所忧苦,已有的人也不得安逸。有一些财物反而欲海难填,希望再多得一星半点。有了一件的觉得一件太少,有了两件的又觉得两件还少,欲望和获取,总是相逐相长,没有止境。才达到小有资产,旋即担心遭遇损失;害怕火灾焚烧,害怕水灾流漂,害怕盗贼偷窃,害怕土匪劫夺,害怕冤家仇杀,害怕债主催逼。忧惧之中,清净本心在此消散磨灭。悭吝之心,反倒越来越顽固,烦恼缠缚,在泥坑中越陷越深。

“世间一切人命终之时,不管你有多少眷属,积存了多少财宝,全部要舍离抛弃。你所钟爱的物也罢,人也罢,都不会随你去那另一世间;即或去到另一世间也不能同你在一起。富人和穷人,在此阴间地下也都平等无差,个中忧苦,万端无尽。

“世间的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应当相互尊敬友爱,不要相互憎恨与嫉妒;应当互相帮助救护,有什么财物要互相周济,不要贪图吝惜;应当说话和气,和颜悦色,互尊互敬,不要背逆斗狠;一时生起争讼之心,心里不免嗔恚忿怒,恶意愈演愈烈,最终结成大恨深仇;世间若冤冤相报,更会结成丈冤大孽,两家相争,双方都招祸害;即令有时报应没有立即显现,还以为自己占了上风,但因果相生,不断演化,从来不爽,恶报只是时间问题。众生应当想透这个道理而立即破除恚恨,弃恶向善。

“人沉溺在情爱贪欲之中,独身而来,孤独而死,生无人相随,死无人陪伴,苦乐之果报,都是自作自受,没有谁能代替,也无人可以除免。善与恶的循环果报千变万化,进化追从相随,直到来生来世。虽是亲眷家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生善趣,恶降恶道,若积业有差,生处也就不同,到那时便无从会见,何不趁此强健在世之时,努力修行善道,还将等到什么时候?

“世间之人因为不能够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各以自己的愚痴,妄加分别猜测吉凶祸福,竞相造作恶业,身作愚行,头脑中一片黑暗,不信受善行,反而接受其他的外道邪说。如是的颠倒之见,相续不绝,成为生死无常轮回的根本动力,这就像蒙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却一味胡冲乱闯。不信受佛教经法,心便没有远虑,一心追求于现世之乐;痴迷于瞋恚忿怒而不自觉,贪吝财物女色而以为欣然。肆无忌惮,没有终了之时,真正悲哀,实在可怜!上辈愚痴,不知佛道,不懂道德,不对后辈进行教导,世代恶业相袭,痴顽无知,世世作恶受报,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世间之人,生生死死,上辈的言行,会影响下代。至于前生积善,下世得善,前生积恶,下世得恶的规律,不能相信奉受,以为并没有因果报应。更有甚者,看到别人死了袖手旁观,无动于衷,殊不知生死之事迟早必然要落到自己头上。父子、兄弟、夫妇等亲属死别之时,相互哭泣。相爱的人生离死别,一次次地恋顾难分,恩爱转化为忧苦,如结绳自相束缚,哪里还有解脱的时候?思想生前的恩恩爱爱,考虑亲善友谊,无不是情欲所支配。不能深思熟虑而专心精勤地修行佛道,人生苦短,年寿一期,转瞬即尽,衰老来临,则一筹莫展,徒感无可奈何!

“世间对佛法不理解而迷惑的人多,醒悟得道的人少,各人心怀残伤他人的心念,恶气冥冥昏暗,如是造恶之人由妄心兴起各种事端,违背天命,不顾人意,恣意作恶,恶贯满盈,顿时之间便会夺去阳寿,下堕于地狱、饿鬼、畜生恶道,永无出头之期。

“你们应当深思熟虑,远远脱离各种恶业,选择善事,勤苦地修行之。富贵荣华不可能长久保持,到时候都将离你而去。富贵荣华其实也都是‘苦’,没有什么可称为‘乐’的。你们应当勤奋精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得生西方极乐世界,则智慧明了通达,功德最大。千万不要随心所欲,亏负于经教戒行,落在他人之后。”

弥勒菩萨于是说:“佛说了教人修善的法义,非常深刻非常善妙。我等会众都蒙佛慈悲之恩,得闻要津,以解脱于生死忧苦。佛为法王,超过诸天圣人而为至尊,佛所说之法如同光明,澈照十方,洞达无穷。佛是所有有缘众生的导师。现在得以在这里见到佛并听闻说法,实在难得,更难得的是听闻到有关无量寿佛的声音,大家没有一个不欢欣鼓舞的,我们的心因此得以澈悟而明了真谛。”

释迦牟尼佛告诲弥勒:“恭敬于佛的人,他是大善之人,应当实实在在地念佛的理论,截断狐疑猜忌,拔除各种爱欲,杜绝各种恶意恶念的源头,虽然奔走于三界世间秽土,却无所牵挂,无所障碍,向众生开示讲演佛法正道,度化还未得度化的有情众生。你们应当知道,世界人民,从无比久远以来,繁衍生息,文明逐渐进化,反复辗转、不同的时代出了圣贤、和勤勤恳恳劳作的普通人,也有的人像畜生、饿鬼一样,有的像下到地狱中暗无天日的活着。真就如轮回于天、人、畜生、饿鬼和地狱五道的寓意,沉沦生死,忧苦不绝。

诞生之时有‘生苦’之痛,而出生的生命并不知道,胎生的母亲经历这种痛苦,这样的痛苦延续下来,要经历不同阶段成长的烦恼,以致身体从最好状态到衰败的病痛,到寿终之时有‘死苦’之痛,身体臭恶而不清净,没有什么可称为‘快乐’的。

觉悟的人应自下决心,断绝恶因。过洗濯心中的污垢,洁身自好的单身贵族生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无欺。

人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经过后天修养学习,洗除了污垢而表里如一,能够自行度脱,由自度转而拯救济度他人。一心求取往生虚空西方极乐净土的大愿,称名念佛,积累善本,才能无限快乐。

人们虽一生一世精进修行十分勤苦,但这较之人的一生所受的苦难,只犹如片刻之间。此生之勤修,使后世得以往生无量寿国,享受无穷无尽的快乐,拔除生死根本恶因,远离苦病烦恼之患,其精神永世长存,共享自由、平等与博爱。

最新小说: 永恒武道 战神狼王于枫 名门嫡姝 刘玥甄六兮寅肃_ 与君AA 凤九儿战倾城 慕安安宗政御 至尊仙道 宋倾城郁庭川 望门庶女(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