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库全书 > 玄幻魔法 > 大师 > 别章篇 三教浅析(二十八)

别章篇 三教浅析(二十八)(1 / 1)

看了上述几点,有没有感觉到这些个东东,从生至死一直就是我们挥之不去的忠实粉丝?

佛家云:三界唯心造,修心可了道。

为什么我们不能达到佛陀他老人家此种地步,就是我们不能从自身的心理上去着手的原因。

如果你非要认为世界是唯物的,那也莫法,毕竟世界观是自由的。我只能说,连现在法律上都是知道,同样的一件事情,由于当事人等所持的动机不同,所产生的后果必然不同,这点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

比如说,一女子不慎落水,正在湖中挣扎之际,你赶过来一看,心道:“这女孩长得真是好看,救了她万一感恩说不定还要报答于我。”随后衣服都是来不及脱,就连忙下水给救了起来......事后还心存幻想,暗道自己救人一命肯定功德无量,大有从此千秋万代世享荣华之感。

那么,小子在这里冒昧的问句:“如果那女孩子是东施那类,是不是在帅哥心目中,就该是自觉沉底?反正都是长得这般寒掺模样了,她奶奶滴还好意思给人打招呼,叫‘救命’?”

看看,结果不同了吧。

救人嘛当然是有功德滴,只是在如此心态下,估计也就不值分文了。

其实,上边说的那心理上的十点都是针对想要励志修行的人而言的。但是如今真心想要修道的人士真是太少,很多人在寺庙内烧香拜佛的动机都是为求得福报。

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没有贬低的含义哈,“福报”这种东西连佛陀爷爷对其都是持赞叹的态度。试想我们在没有福报的情形下,才一打算修持,顿见不是那边冒烟,就是这边突火的状况,还怎么修?

但即便是修福报,其中也是大有道理滴。并不是在地上插上三炷香磕头念叨:“十方过往神仙、天龙鬼神,请各自赐予弟子一个金疙瘩。”此等心态,换句话说,这不就是打劫嘛,居然连南来北往的神仙爷爷都是敢动,胆子也腻肥了吧。

要知道修‘福报’的根本,是要利益他人才行。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你到太空就知道了,太空里真空的时候,你在太空把这个玻璃杯丢出去,它一定回转到你这里来。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是必然,就是这样的道理。”

拿佛家理念来说,就是施惠于他人还报于自身,这便是金大大笔下的绝世武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创意的由来。

这些东东的道理虽然浅显,但是我们由于长期被事物的外相所迷惑,所以不能够懂得。就如同身处明亮灯光的室内,是无法感触到璀璨星空之广博。

就拿如今社会现象来说,自私自利的人比比皆是。这些人肯定知道是不能单独脱离社会而存在这一道理的,可就是连举手之劳的小小善事都是不愿意去做,即便是天天烧香拜佛,何有福报这说?

单指相貌而论,最庄严美丽的是佛,佛的相好庄严无等伦。其他凡夫众生能得相好庄严的也不是偶然,均有其果报。佛经上说,如常常以香花供佛的人,他生来世会得相好庄严的果报。此外,能把一个环境弄得干净清爽给别人使用,也等于是供养别人的香花,他生来世不会变丑陋之身。

所以现在的寺庙之内,有些女孩子常常用烧香和献花来祈求,希望自己能够美貌。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是见到了那些看起来浑身脏兮兮的做环卫工作的人,往往是皱眉掩鼻而过。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说明了她们没有真正懂得佛经这一理论的缘故,连见佛像庄严心生欢喜和利益他人此种要点,都是匆匆一扫而过,岂非遗憾。

要说明此类道理,在这里拿一个佛典故事来加以分析:

在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来僧团出家,佛陀正好外出了。在场的的大弟子们苛责他说:“你不能出家的,因为你已经是在很多劫内没有种过善根,从不利益他人,所以不能收你,你还是走吧!”

这个老年人一听,就只好哭着离开。

走了一想,感叹自己这个命运太不好,这么大年纪想要出家,人家也不收。于是就想:"我干脆自寻了断算了,不要活着了!”

由于他一念的诚心,佛陀便觉察到赶回来了,对他说:“你不要哭了,我许可你出家”

于是这个老年人就跟着佛陀回来,佛陀就许可他出家了。

这众多的弟子就生了怀疑了,都说:“这很奇怪的,佛收弟子都要有善根的,这个老年人历来不做好事,根本就没有善根嘛,佛怎么收他呢?”就去问佛陀为什么要收他出家。

佛陀就告诉他这些弟子说:“你们虽然证得了阿罗汉,智识最多只能看到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八万大劫以外,你们就都不知道了。这个老年人在八万大劫以外,有一生是一个到山上去斩柴的人。有一天他上山时间遇到一只老虎,他就跑到树上去了,老虎就在这棵小树下等。时间久了,正在这棵树枝承受不住就要断掉的时候,他着急了,就念了一声南无佛。老虎也就走了,于是他这才脱离了危险。所以他现在出家的因缘,就是在八万大劫以外,他念这一声南无佛的善根种子,现在应该发芽结果了,所以他就来出家修道了。”

听了佛陀解释,弟子们这才解除了这个疑惑。后来这个老人因为感受到出家不易的原因,努力修行最终证得了阿罗汉果。

看看,就算是不相信这个,念叨几声‘南无佛’这种生意不得坏吧。在下前文中所提到的,希望各位哪怕是在一念之间疑惑的相信了这些,最终是为自己埋下了善意种子的缘故,就源于这一佛典。

再者说,该你的还是你的,在下不过是在旁边善意的提醒下罢了,没有说过‘信我者就得救’此类的言语吧。凡事都得从自身上找原因,您要是真心领悟了,修成了罗汉、天仙之流,那也是因为您自救的缘故,与我何干对吧?

此外,这故事内关于利益他人的问题,大家可以试想下;有的人常常抱怨自己命苦,说是遭到危难时刻没人出来挺身相救。问题是,谁知道他在日常生活之中是否真心的帮助他人?

如今这类人很多,终日自私自利没有一丁点为他人考虑的想法,在对待这类人的态度上要切忌注意:如果您不能做到像菩萨哪样去慈悲他,至少也要做到像孔子所教导的那种,不去鸟他。

这种心态就如同是,自己原本快乐的心境又何必要被他人的行为所左右呢,对吧?

在此奉劝各位,虽说佛家所提倡的‘日行一善’是很难做到的,但是于自己身侧所能够举手助力的事情不妨多做做,【助人即是助己】,日子久了,敢说您会有体会的。

呵呵,闲话少说,来看看当年的佛陀爷爷成功悟道后,有何打算呢。

佛陀得道后,念诸众生。迷网邪倒。难可教化。若我住世。于事无益。不如迁逝无余涅盘。其时刚有此念,天人震动,围绕请法,皆曰:“惟愿世尊慈悲,普度众生。”

佛陀曰:“止、止,我妙法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注:上边那段文字拿现代的语言来讲,意思就是说,佛陀爷爷当年看到这些人不求上进就打算跑路了,这下子可把天人、菩萨等众吓的不轻,心想:“在这片荒郊野地之上,好不容易才来了个这么大学问的老师,哪里能够让他老人家就这样跑了!”所以,纷纷赶来哀求:“虽然我们处于偏远贫穷之域,但是内心还是很想致富滴,所以恳请您老人家给指条明道。”

佛陀爷爷这才答应了下来,说:“要致富先修路。问题是我所说的话语,很难让那些最求立竿见影的家伙们相信,咋办。”

增上慢就是指骄傲自满,反面就是谦虚,到了绝对的谦虚,就是老子所讲的‘虚怀若谷’。

这便是关于佛陀讲法之始的记载,可以说我们今天能够见闻佛法,得益于天人请法之缘故。

但在下认为如果天人不去请法,佛陀也未必会涅槃,因为佛陀在修行时,没有成佛时,他答应频婆娑罗王成佛后去哪里教化。佛是不妄语者,不像我们这样整天鬼话连篇,他答应的事情是一定会去做的。

总的来说,佛家以修心为主,心净则国土净,其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学净土宗的同学千万要注意,莫一天‘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滴拼命买飞机票,想到极乐世界,什么时候出境呢?躺进棺材之时才能去呀!逆向思维下,那不是在求速死吗?

阿弥陀佛的庄严净土在哪里?

就在这里,念佛要把心境变了,于一念之间,只要心净,处处皆是净土。

这个道理与心的道理是同样的,你们学佛法就不要沈迷在宗教中钻牛角尖,要了解科学才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佛学,佛学是大科学。

因为是简述,佛陀修持得道的经历就只能讲到这里了,再说后面的大家都是知道滴,佛陀而后讲法四十九年广为传播,利益了人、天无数。他老人家还预见到了,佛法在印度消亡的情形,以及从什么时候兴盛流传于中国等等。

看看,在下能力有限啊,单描述下佛家就枝枝叶叶的牵扯出一大堆东西,这才谈到本土的宗派(啰里啰嗦滴,还望同学们见谅,以下真是简述了)。

最新小说: 神瞳医圣林奇江若晴 主角叫黄小龙 云倾北冥夜煊_ 史上最狂老祖林天天冰 赵轻丹慕容霁 两禽相悦 一女二三男事【完结】 凌依然易瑾离 药鼎仙途 天医圣手